居住证门禁带来的转变
作者: 时间:2014-05-04 浏览次数:307
东山街的寺右村是广州市越秀区中心城区仅存的一座城中村,面积不大,但人口众多,52条纵横交错的小巷将村内分割成662栋低矮老旧的“握手楼”,常住人口1.3万人(其中流动人口0.63万人),出租屋2751套。
长期以来,寺右村是东山街流动人口出租屋最多、治安最复杂、消防隐患最多、整治难度最大的社区。2013年9月,东山街道、派出所筹集资金40多万元,采取成立村物业管理公司、安装视频监控系统、消防业务网格化、组建村治安消防队伍和安装居住证门禁系统等措施,带来了寺右村由乱到治的改变。
租户变主动
寺右社区有出租屋管理员10名,担负着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的日常管理工作。
安装居住证门禁以前,社区民警和管理员必须定期逐家逐户上门“求”流动人员登记办证,“求”屋主交税,不仅费时费力,而且工作效率低、效果差,甚至经常吃“闭门羹”。
安装居住证门禁系统后,流动人员必须凭经过授权的居住证、身份证或学生卡才能出入社区。授权过期后,流动人员必须亲自到服务站办理居住证续期、重新授权后才能出入社区。这一措施彻底改变了管理员传统的工作模式,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据统计,2012年,寺右社区流动人员的登记率为56%,办证率为72%。2013年,流动人员的登记率上升为90%,办证率上升为92%,实现了实有人口动态化、信息化管理。
防范多一手
如何在城中村搞好入屋盗窃案的防范工作,是长期困扰广州警方的一个难题。居住证门禁系统的3大实用功能改变了传统的社区防范模式,提升了社区整体防范能力。
进出门禁人员的信息需要实名登记和授权认证功能,有效地控制了随意进出社区的闲杂人员和车辆。
消防除隐患
寺右村消防安全隐患极其严重:一是村内建筑没有经过专业规划,建筑密集,建筑防火间距严重不足,“握手楼”、“亲吻楼”随处可见;二是众多的“三小”、“多合一”场所相互混合并存;三是电线乱接乱拉、超负荷用电以及违规用火用气等现象普遍;四是消防疏散通道“不通不畅”;五是居住人员消防安全意识较差。一旦发生火灾,后果不堪设想,正如社区民警廖义宁所说:“我天天坐在火山口上上班。”
对此,东山派出所于2013年结合分局“消防业务入网格”的工作部署,通过对寺右村实行网格化管理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首先,建立消防站。在分局、街道的支持下,建立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消防站,站内训练服、防毒面具、灭火器、刀斧和电筒等防火设备一应俱全。
其次,建立义务消防员队伍。派出所将寺右社区33人的治安联防队员训练成为义务消防队员,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,确保防火安全措施落实到位。
第三,定期开展消防业务培训。仅2013年下半年,寺右社区就组织消防演练2次,演练内容包括发现火警后的报警、人流疏散和初步扑救等规定动作。
第四,将消防工作成效纳入考核。每月发工资前,对每一位队员当月的消防安全工作进行评议考核,考核合格的,才能拿到全额工资。
由于措施到位、管理到位、人员到位、责任到位,寺右村的消防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,隐患排查率、整改率大幅提高。
纳税有章法
寺右村房东绝大部分为本村村民,主动纳税的意识非常淡薄。管理员要求房东交税时,往往抵触情绪很大,不理解,不配合,不愿交,想方设法逃避交税。加之近年来许多村民都在村外买房居住,很少回村里办事,管理员很难找到房东,税收征管工作非常被动。
安装居住证门禁后,流动人员必须携带《房屋租赁合同》、身份证,亲自到服务站办理实名登记和授权认证手续,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流动人员和《合同》提供的信息,顺藤摸瓜掌握到每间出租屋的房东,督促房东及时到服务站登记纳税。据统计,2013年,寺右村征收的出租屋综合税比2012年上升了20%。
南兴里李大伯代表了全村村民的心声:“安装门禁后,一开始不太习惯,因为进出大门都要刷卡,嫌麻烦,但时间长了,也就习惯了。门禁带给村民那么多好处实惠,我们能感受派出所在这件事情上,的确实实在在为村民办了一件好事。”